918博天堂

当前位置: 首页-918博天堂-工作动态-省委省政府信息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
发布日期:2025-09-24

(2025年6月9日)

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党中央和席大大总书记对成都发展高度重视,赋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寄予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殷切期望,国家明确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席大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支持成都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增强经济增长动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一)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培育消费新业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美丽经济,推动服务消费、文化创意、科幻、电竞等产业提能升级,培育壮大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打造国货“潮牌”集聚区。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推进天府文化公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支持举办大型演唱会和高品质赛事,集聚培育演艺赛事运营主体和人才队伍。扩大入境消费,省市共建国际化便利化消费环境和服务体系,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等世界级商圈,支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支持实施一批有根产业、有效投资、有税源的重大项目。加大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安排力度,对专项债券无法支持的重大项目依法依规通过一般债券倾斜保障,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二期工程、宝成铁路改造等项目,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论证东林寺水库、沱江(金堂)分蓄洪工程等水利工程。依法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招投标行政监督权统一下放至成都。加快建设“氢走廊”“智行走廊”和虚拟电厂、算力算法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支持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构建全牌照金融机构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理财公司,吸引更多全国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后台服务中心、数据备份中心落户,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升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成都与绵阳联合申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专精特新”专板,争取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建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布局建设大型高密度高能效绿色数据中心,培育一批数据赋能创新应用场景,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价格形成、收益分配等机制路径。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支持打造“企需我应”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立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加大省级人才计划倾斜力度,支持成都承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引育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干部人才交流引进力度。

(三)提升辐射周边带动全域能力。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作用,年均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十五五”时期末经济总量超过3.2万亿元,全国百强县百强区超过16个,形成新区引领、城区支撑、县市突破的发展格局。强化成渝双核联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编制实施新一轮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建成成德、成眉市域(郊)轨道交通,推进京昆高速、国道108成德段等国省干道扩容改造。建立联合招商引资项目跨市域流转机制。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以成德绵产业联动区建设为重点,探索“总部+基地”“设计+转化”等跨市域合作模式。带动五区共兴发展,推进绿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提高成阿、成甘飞地园区建设质效,做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和对口支援。

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加快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实现一批重大技术突破。集聚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建设航空动力科创园,高水平建设运营天府实验室,支持在核能、医药健康等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天府中药实验室,支持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建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在水电技术开发、绿色电子化工材料、农业等领域建设高水平创新中心,争取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支持共建核医学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和中小企业,支持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省市共同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中心建设运营。

(五)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支持成都与“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科研院所等开展常态化合作,推动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健全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体系,支持共建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争取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西部中试中心。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项目),依法依规将省级用能、用地、环评等管理权限赋予成都。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全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探索通过“先使用、后付费”等方式开展成果转化,探索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支持开展合作创新采购。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科技创新片区按规定试点有关用地政策,为入驻创业机构及企业灵活调整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用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平台,积极承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推动国际智能感知学会、国际绿色地下交通科技组织等机构落户。

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持成都建设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启动实施天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深化“两场一体”“客货并举”协同高效运行,加密提质国际航线网络,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支持建设国家综合铁路枢纽,实施成渝铁路成隆段扩能改造,争取将中亚班列纳入图定计划,支持建设高铁物流基地。稳定开行“天府号”跨境公路运输线路,加强与国际班列互补衔接。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与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等开展铁水联运。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加快通道网、物流网、数联网“三网融合”。支持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申建四川(成都)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

(八)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持成都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拓展国际友城交往。支持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探索多产业深化改革赋能措施、健全数据出境管理等机制,协同推进国际(地区)和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建强数字服务、文化等领域出口基地。支持举办重大展会,推动川剧、川菜、蜀锦蜀绣、影视动漫等“走出去”。高标准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

(九)积极稳外贸稳外资。省市共同支持龙头企业稳订单、扩产能、拓市场等。支持争取开展动力锂离子电池铁路运输试点,建立更多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加快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

四、深化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率先迈入世界级产业集群行列,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全球竞争优势。提升全省汽车产能利用率,支持实施一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重点项目。争取“中科系”“中核系”“中航系”“中电系”“中物系”等企业布局关键产业项目,以500强企业为重点引育一批企业总部和优质项目。深化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十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势,前瞻布局6G、具身智能、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治疗、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争取先进工艺制程、存储芯片、封测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布局,推动创新药械进入公立医院配备使用、纳入省内惠民保保障范围。支持加氢站(含制氢加氢一体站)由燃气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在符合相关规划、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前提下,支持在化工园区外布局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省市共建省低空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尽快接入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争取开展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空域分类管理与运行等试点。强化省市财政、国资基金协同,合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十二)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支持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支持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新设省级开发区,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申建国家级开发区,将成都东部新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中央和我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鼓励成都东部新区加快招引落地现代产业项目,2025年至2028年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方式支持新区建设发展。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提质增效,支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推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集结中心。加快特色园区建设,高效统筹化工园区与化工项目建设和监管,支持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扩区、按规定新设精细化工园区。

五、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

(十三)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完善以人口变化和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有序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站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建设。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推动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县(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十四)探索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依托省一体化数据平台健全省市公共数据共享回流机制,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智慧蓉城”与“微网实格”联动治理,加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多跨协同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按规定委托成都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成果备案前省级审查工作。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清洁燃煤等电源工程实施,支持构建500千伏“立体双环”网架。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统筹化债债券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加大债务化解支持力度,积极应对新兴领域风险挑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十五)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扎实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优化调整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支持申报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争取设立成都国家植物园。推进耕地、林地、园地空间治理“一张图”建设,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深化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支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国际都市和大美乡村相融共生。

成都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持续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大城市病”,通过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重任挑大梁、走在前作表率。

在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机制下健全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省市协同推进机制,对需要省市协同推进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由分管省领导牵头研究协调、推动解决。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要牵头制定工作清单,加强统筹指导,适时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本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属于省级事权的,可依法依规拓展适用于成都都市圈范围。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


TOP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918博天堂-博天堂娱乐 主办
办公地址:成都市玉沙路98号A区 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028-86785861 86785160
备案号:蜀ICP备1900485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2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友情链接: